为助力学前教育专业学子夯实专业基础、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,10月28日下午,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以“深耕专业 赋能成长”为主题,举办第二课堂·专业赋能系列讲座。本次讲座聚焦“观察驱动的师幼有效互动策略——兼谈人际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异同”,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、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张世义担任主讲嘉宾,23级、24级共2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,讲座由朱远雪老师主持。

张世义博士作为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科负责人,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,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讲座质量奠定坚实基础。
讲座围绕“师幼互动”与“AI教育”两大核心板块,结合实例展开深度分享,直观剖析AI技术的优势与短板。他指出,AI在记忆、计算等标准化任务中表现优于人类,但其局限性同样显著:生成图片时易出现细节偏差,文字校对时常产生断句错误与语义理解偏差,且在创造性工作、情感共鸣等领域难以替代人类。“AI可作为教育的‘辅助工具’,但无法复刻教师对幼儿细腻需求的感知与回应。”这一观点为学生们厘清了技术与教育的边界。

在第二板块,主要介绍师幼互动需遵循的三大核心原则:一是身心在场;二是镜像对话;三是开放性提问。否强调“有效的师幼互动,始于精准观察,终于温暖回应。”
此外,张博士结合拼图游戏、数学活动等实践案例,引出人际互动和人机互动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协同关系:AI可承担数据记录、个性化资源推送等重复性工作,教师则专注于情感联结与创造性引导。

在互动问答环节,23级学生朱悦文、24级学生黄安琪等围绕“AI是否会替代教师工作”“AI价值观如何对齐人类教育目标”等问题积极提问。张世义博士从互动本质切入分析,指出:“短期内AI难以替代教师,其核心短板在于情感感知与价值传递——幼儿对温暖陪伴的需求、对道德品格的认知,仍需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;而AI价值观对齐需政府、企业、教育者共同发力,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。”

讲座结束后,各年级学生通过反馈表分享收获,有学生表示:“AI智能行为观察、个性化互动辅助的案例,让我明白技术如何助力师幼互动;而镜像对话策略,解决了我之前‘不知如何与幼儿有效沟通’的困惑。”也有学生对“AI观察小程序生成游戏故事”的案例印象深刻。”
本次讲座以“观察驱动”为核心,既为学子提供了师幼互动的实操方法,也厘清了AI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与边界。未来学前教育系将持续开展专业赋能系列活动,活化第二课堂的专业引领功能,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注入更多时代活力。
